“大写意”是一种精神
为什么说“大写意”是一种精神?“大”是一种纵横观照,而不能说“大”是一个单向的,与其它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并列。它是纵横的,是要统观全局的,所以叫“大”。“大写意”与“小写意”不一样,“小写意”是一种技法,“大写意”是一种观照,是一种纵横观照,“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这说明中国人看问题是全面的、纵横的、古今一体的。所以“大写意”是一种精神、一种纵横观照、一种宇宙观,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它既然是精神的,那么必然与物质相对应,但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是一种存在。“大写意”不是物质,是一种存在。反之,如果把“大写意”说成一种物质,说成一种实在,那它就成为一种画法。而“大写意”是一种精神,一种纵横观照,一种世界观、宇宙观,所以它相对物质世界是一种自然存在,不是客观,而是一种思维、思想和状态的存在,是主观化的客观和存在,是精神不是物质。
“大写意”是一种观念
中国人对“意”是非常重视的。何为“意”?“意”其实就是一种情意、一种意思、一种思想、一种想法。在绘画中的写意是通过“象”来表达的。“象”与西洋人讲得不一样,他们讲“形”,中国人讲“象”,但在中国“象”、“形”都有。“大象无形”,“象”指的是“大象”。“大象”是无“形”的。而中国人的“象”是超越西洋人的“形”的。“形”是可看的,“象”是超越这个可看的自然,最后造出来“形”。不是自然“形”,不是看到的“形”,而是加工过的“形”。这种“形”已经上升为一种“象”,叫“大象无形”。无形并非没有形,无形并非常形,无形无常形,无形无自然形。不是自然形、不是常形、不是经常看见的,但是有形的,这种“形”就上升为一种“象”,它是中国特色的艺术造型观。“大象无形”是中国特点,观念是思想的结果、结晶,是一种哲学层次的,形而上、道层次的一种看法。“大写意”是一种观念,是经过思维、思想过程和沉淀的,在中国艺术大的范畴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象”和“形”观念是不同的,它是一种表现性的客观,表现“意”、传达“意”,所以这种表达“意”的对象不是原形,而是一种人工造出的“形”,即为“象”。
“大写意”是一种方法
这种作为一种方法的国画范畴的“大写意”,主要用来说明大概念中的“大写意”是一种观念和精神。这个方法称为观察方法:“十观法”;操作方法:“五大技法”;造型方法:“造型四步”;用笔方法:“用笔四境”;用墨方法:“用墨四境”。
首先,是观察方法,可规纳为“十观法”:
1.以大观小。何谓以大观小,举例说:比如我们现在离得很近,可以先画一个房子,房子里面有人在坐着,还可以再想象,他站在很高的空中,再看原来的地方,可以把周围的环境、楼群等画上,其中有我们。
2.以小观大。与以大观小相反。
3.远观近取。举例说:在很远的地方看一片风景,但对风景的某个局部画得很清楚。站在高山上,看到一间房子,这房子看上去占据很小空间,但这是重点,大的布局定完之后,再把细节描绘出来。
4.近观远取。在近处看,画出来的是个大场面。
5.仰观俯察。对于要描绘的对象并不是在一个地方看,可以仰看,可以俯视,可以面面观。
6.由表及里。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看其表象,要通过其表象掌握人的心理、思想、性格。
7.以动观静。要描绘一件事物,对方静止,在其周围观察,到处观看。
8.以静观动。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人坐在岸边,看其流速、流势,看其早晨、黄昏,自然界的变化。
9.以情动物。在观察、描绘一个人物时,不能仅像照相,而是要对这个人有许多思考,对这个人要理解。
10.目识心记。画一个人或物,并不是对着人或物画,而是已经记住了,不用看就如在眼前。
其次,是操作方法,它分为“五大技法”:
1.勾勒法。用线条、用单线勾出一个人的方法、白描等。
2.勾皴法。如山水画一边勾一边皴,勾的是轮廓,皴擦的是里面的结构。
3.泼墨法。大笔挥洒,像泼墨、泼水一样。
4.破墨法。已经画出的这笔水、这笔墨,当它还没干时,再上加,加的时候,它要渗化,这叫破墨法。就是破开了它,拿水画也可以,用颜色画也可以,拿重墨、淡墨反复地画,在它未干时,互相渗透,就破开了。
5.积墨法。待这些画面彻底干透了以后,还不够,再加墨,叫积墨法。
第三,造型方法,可归纳为“造型四步”。第一步:写实。对实体写生,画人物或风景是什么样就尽可能画成什么样。第二步:取舍。自然物象是丰富多彩的,但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构思取舍,根据对主题的理解突出重点。取舍下一步就是概括,比如画一棵树,这棵树有100多个树枝,但画面上可能只画10来个树枝。就是说,只要画出一个丰富的感觉就可以了。把它的背景取掉,突出这棵树。第三步:意造。作者目识心记,写生多了就记住所要画的内容了。在绘画时,对着物画出的不是物,而是一种对物的感觉,是造出的,画的是概念,这就是作者对物的理解,可能画得与自然结构不同,所以叫意造。第四步:忘形。不知道自然是什么样子,作者对自然这个形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作者已经忘记它原来的结构是什么比例,作者想把它画长点就画长点,叫忘形。
第四,用笔方法,有4种境界,称为“用笔四境”:
1.执着。比如写字的人开始对字的结构不熟悉,描红很认真,一丝不苟,很执着。
2.从容。天天描红,接下来的时候不照着写就很从容,甚至背过了,就更从容了,很轻松地把字写下来,这要经过很长时间。
3.放纵。不照着画,随心所欲地画,感到很放纵。
4.忘情。物我两忘。画的时候只是想着纸上有啥样子,手就画成啥样子,手画的样子往往超过作者的想象、感觉和经验,画完后不知道怎么回事,连自己都没见过,这叫忘情。
第五,用墨方法,包括“用墨四境”:
1.淡墨明丽。如月光明丽、轻松。
2.中墨苍茫。如黑不黑、白不白的状态,很苍茫。
3.重墨浑厚。像月光照在山的背面,背光很重、很浑厚。
4.焦墨沉绝。把墨研得最重又隔了一天的墨,要比浓墨还重,焦得像油漆一样,很少有人用,这种墨不要透明,一定要死黑,焦黑一般人用不了,所以叫焦墨沉绝到顶。
“大写意”是一种过程
“大写意”是一种过程,简单地讲,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发生发展再到高潮,一直到最后完成。这和一个人从生下来一直到他成长为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再到死亡的过程是一样的。为什么业余画家画不成?因为没有经过这个过程。“大写意”是个过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长期积累、偶然得之”,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气候、心情等等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丰富效果,即兴性、偶然性、不可预见性是“大写意”不可缺少的特点和重要特色。可这个过程很多人不重视、不知道。“大写意”是一种过程。首先,它是一个正常的生命过程;其次,它里面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这个生命的过程并不像把一粒种子埋在地里就能长出来似的,埋了很多种子,但生不出芽,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画画都能有所成就,很多人画画就画不成,因为他们没经过这个过程。所以这个东西它就是生命,它具备生命所有的成分,而“大写意”这个过程又在缩得那么短的时间内一挥而就,很短时间浓缩了作者所有的因素、所有修养、所有的偶然性都在这里面,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大写意”是一种过程。
“大写意”是一个体系
“大写意”是从无法到有法,从有法到无法,从而进入一种自由状态。因此,从理论到实践,“大写意”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关于“大写意”的理论,最早散见于各种各样的文论,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讲究“大写意”,后来泛指文学艺术。《文心雕龙》说得好,“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言明艺术思维是一种想象、联系,概括出艺术家的一种状态。唐代的王维就是“大写意”画法的祖宗,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把形、神哪个重要说得很透彻。到了元明时代,画法十分完整。倪云林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表胸中意气。”这就是中国人画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追求“大写意”。吴昌硕说:“老缶画气不画形。”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实践上讲“大写意”,我们的象形文字,就是最早的绘画。发展成后来的岩画、彩陶、玉器、青铜器,都是古代的美术,及至进入到平面绘画。从出土的墓石壁画上,可以看出在魏晋时代,中国人就追求“大写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完全是一种浪漫主义。唐朝的绘画,以肥为美,其实就是写大唐之意。宋元的绘画,技法很发达,故离现实相对远,也是一种写意。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抒发的是一种情绪。到了齐白石,红花墨叶,都是“大写意”。
因此,中国写意画跟中国书法一样,从写实到写心,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到某一个画家,都会随情绪、随画外因素的影响,甚至随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一种不同的精神状态。这就是绘画中的“大写意”,它是世界艺术的极致和巅峰。